我国《刑法修正案()》对盗窃罪条文进行了修改,在1997年刑法规定的多次盗窃基础上,增加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三种特殊盗窃行为类型。那么对于“入户盗窃罪”的‘入户’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是否依据“入户抢劫罪”的‘入户’概念去理解“入户盗窃”的‘入户’呢?
对此20133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对“入户盗窃罪”的‘入户’做了规定即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的,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完全沿用入户抢劫的相关规定。可是,入户盗窃只是盗窃罪的基本犯,入户抢劫则是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而且盗窃明显不同于抢劫,在同一部法典内,刑法用语的含义固然具有统一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为了使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都置于刑法的规制之下,以免形成不公平的遗漏;为了使刑法整体协调,以免自相矛盾,不得不对相同用语做出不同的解释。因而,对于入户盗窃入户抢劫的含义,必须根据立法目的,考量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知道,入户盗窃发生的空间为。而,对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情冷漠的现代人来说,乃倦鸟之归巢,飘荡灵魂之归属,烦躁心灵停泊之港湾,安身立命之处所。之所在,而家是人们在外奔波打拼后得以休养生息的避风港,是人们最基本、最为信赖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人们安全、隐私的最后保障。家中进贼会致人心惶惶,而暴力、胁迫行为一旦发生在作为封闭空间的内,在现代社会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残酷现实面前,被害人更是直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再是顾及老弱病残家人之安全,即便家有壮丁,也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砧板上的鱼肉。
           200011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20056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的范围。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
  相对于入户盗窃中的应作延伸理解,还应包括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的工棚,以及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商店等禁止外人进入的办公地点或非营业时间段的商业性经营场所。因其同样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样的场所盗窃,对办公室使用者或者看管者同样存在着潜在的人身危险。此外这种案件的发生会加重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不认同和不信任,社会危害性更大,这完全符合入户盗窃入刑的立法本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户的范围作适当的扩张性延伸,才能更好地体现立法的本意,做到保障行为人的自由和保护一般人的法益二者之间的均衡

三门峡律师|三门峡律师网:河南蓝剑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0207368号-1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商务中心区明珠大厦12楼 邮政编码:472000  电话:0398-36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