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8/31 16:10:15 作者:赵建烈 来源:本站 浏览量:1088 【字体:
大 中 小】
15年8月24日,山东一辆禽类运输车倾翻,车上数万只小鸡散落在公路上,部分小鸡已经死亡,但活着的小鸡没能逃过被哄抢的命运。从电视镜头上看,现场惨不忍睹,抢小鸡的人们丝毫不顾及小鸡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小鸡又被踩死,抢小鸡的人没有一点愧疚的表现。事实上,类似的事件近期还有很多,有抢苹果的、抢黄金(其实是硫矿石)的、抢核桃的等等。对于频发的哄抢事件,人们看法不一,有说国民素质下降,道德滑坡,亟需进行普及素质教育;又说“法不责众”,司法机关打击不力等。笔者以为,哄抢事件虽然原复杂,但执法不力是其主要原因。
哄抢行为构成违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从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哄抢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情节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就构成了犯罪,应受到刑事处罚
“法不责众”心理助长了哄抢事件的不断发生。在以往的哄抢事件中,由于哄抢群体的规模大,调查取证困难等原因,导致警方的不作为,利益损害者也只能自认倒霉,望“抢”而无奈了之。警方的不作为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导致哄抢行为主体付出的成本较低或几乎为零,法律规定被漠视,这种现状就助长了哄抢事件的一再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严格执法有助于遏制哄抢事件的发生。哄抢行为的影响非常坏,他的影响不仅仅是给受害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使人们道德沦丧、不知羞耻,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近期,在有些哄抢事件中,警察甚至鸣枪示警,当场抓捕哄抢者,均起到一定效果,哄抢者纷纷将被抢的物资退还,不能退回的还积极赔偿损失。事实上,在法律已普及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是明知的,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心里在作怪而已。如果司法机关能够严格执法,让每一个违法者都付出应有的代价,哄抢事件将逐渐消失。
积极宣传哄抢的违法性,聚集社会的正能量,可减少哄抢事件的发生。如果你抢了几只小鸡,就被拘留五日,你会不会去抢小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抢小鸡的人不是就缺几只小鸡,他是一种从众、占便宜的心里在作怪,事后得不到惩罚再次助长了这种心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能积极宣传违法者受到了惩罚,助人者得到表彰,逐渐聚集社会正能量,哄抢事件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