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3/13 11:57:17 作者:王海军 来源:本站 浏览量:1239 【字体:
大 中 小】
我家门前的歪头山,高耸入云,云集歪头山,便会大雨倾盆。当地有句谚语“歪头山戴帽,长工睡觉。”意思是说,歪头山顶有乌云,大雨就会来临,长工们就可以休息了。儿时,歪头山就是我心中的神山。但大人们讲,歪头山南面的响坪山,更加神奇,踏上山顶,“砰砰”作响;山顶有座庙,灵验无比;庙后有眼泉,常年充盈,从不干涸。打小,响坪山就是我无比向往的神圣之地。
一九八四年冬,我十二岁,上初一,随我的同学王雷生去了他家王寺庵,就在响坪山北脚下。去的时候,一路天干地净,走到庙坡,看到响坪山阴白雪皑皑。同行的同学说,山上居住着神仙,他们各自讲了神仙显灵的种种实例,增加了我对响坪山的好奇。但因大雪封山,登山只能是个心愿。
响坪山是崤山南宗,崤函古道从山南纵贯,紧要处是雁翎关,夏后皋墓即在此处。崤函之险,自古似无攻克之例,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这儿。《东周列国志》把响坪山描写的更加引人入胜。
去年,有一个案件发生在雁翎关北,现场离响坪山不远,原以为雁翎关已扼山要,几近极点。能到雁翎关,足以至周边任何一地,想不到自雁翎关北上,七盘八绕,筋疲力尽登一极处,雁翎关已深在谷底,响坪山却在更高处,遥不可及。北观众山苍苍,南望群山茫茫,东不见头,西不见尾。我断言,崤山之壮观,不亚泰山、黄山,只是这里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更兼险要,过往之人无心登山,更难赏景,遂使这一仙境只有神仙独处。
今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更兼羊年吉祥。弟弟同侄子、侄女,父亲和我连同王子昊一同登响坪山,本家叔叔和来走亲戚的表弟闻讯同往。
汽车从歪头山西南行,不久即逼近双山,双山东南即是响坪山。虽在咫尺却陡如刀削,同行的叔叔说,十余年前、数年前,他曾两次入山,绕来绕去,发现数处世外桃源,却未能登上响坪山。父亲讲,四十年前,他同一个本家叔叔,也是同行叔叔的父亲登山采药,到过一次响坪山顶,在山下住了很多天,上了很多次山,迷了很多次路。究竟怎么才能到达山顶,父亲也无十分把握。看来,登山不易。
弟弟多次考察过响坪山,据说从响坪山南登山更易。现在,响坪山已装了风力发电机,山南已修了路。于是,我们沿路东行,穿越瓦山沟,翻过分水岭,进入了洛河流域,冲出崤山,南行经过太子沟,西折穿过宫前乡,坡度逐渐增大,岳家沟西,据说是卧佛山庄,有一阔路北入山中,看来也无其他入山之路,我们毅然前行。
路是砂石路,颠颠簸簸,折来绕去,不断上行,视野逐渐开阔,东山隐隐,似熊耳山,西山明朗,定是甘山,绕过去,毫无疑问是响坪山,孩子们开始欢呼雀跃,我们到山顶了!
车头一沉,路面开始下行,轻轻一转,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山脚下,继续我们的爬山之路。一个弯坡又一个弯坡,侄女已经睡着了。看见了远远近近群山之顶,路却通向了更高峰。已经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西侧还有更高峰。路边停了一车,司机已经放弃前行。
不能半途而废,我们向西北持续爬行,坚持着、努力着,车哼哼着,似乎也没有了力气,几近绝望时,车头一平,豁然开朗!
车在山顶开阔处停下,车门却难以打开,用力一推,冷风灌进,气温和头顶的艳阳极不相称。南望熊耳山隐隐在前,熊耳山北,洛宁县城似乎可见;近观宫前镇,历历在目,田野村庄,无不清晰。东观金银山,俨然一小土堆;北望歪头山,似一巨龙直牵中条;西看崤山诸峰,似千军万马奔涌而来。为首不易,直觉得冷气嗖嗖,高处不胜寒。
山分两头,我们在北顶,南望隐隐见一横脊,父亲说,那是祖师庙,我们向祖师庙前进,行了数十步,却发现两峰之间有一谷,只能相望。
我们从北峰下来,行至南峰,遇一坡,近顶处,地面潮湿,脚踩上去,“咚咚”有声,父亲说,这儿是锣鼓坪,西行三百余步,有一平台,北侧一庙面南,便是祖师庙,有几人从庙中走出,口中念念有词。庙是零七年重修的,我同学的父亲参与了修建,庙前的碑上有他的名字,老人已经不在了,但善行却让我长久地记住了他。后面是旧庙,已经坍塌,残迹可见,庙顶的砖拱排了好几层,看来,庙已经很久很久了。
庙后有泉,我们待看,无奈山阴冰雪覆盖,难以成行。虽有缺憾,我愿已足矣。